10月18日,“2025首届旅行服务大会暨交易展——‘跨界协作•链动未来’研学新生态思享会”在海南三亚保利国际会展中心举行。论坛汇聚行业领袖、专家学者、企业代表等近200人,围绕政策导向、数据洞察、国际经验与跨界协同等议题展开深度探讨。会上正式发布了《中国研学旅游报告(2025)》。
《中国研学旅游报告(2025)》(以下简称《报告》)由中国旅行社协会联合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西宁城市职业技术学院、青岛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于2025年10月18日正式发布。该报告以市场主体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共274家研学类企业的深入调研,洞察了研学企业在推动研学旅游市场发展方面的行动和作为,探寻了研学旅游市场的问题、现状和趋势,提出来了相关发展建议,同时对研学人才培养进行了分析和思考。
《报告》指出,当前研学旅游已从“旅游+教育”的简单叠加,演进为承载文化传播、实践育人、数字体验、区域协同等多重价值的文旅核心业态。2025年,随着国家《研学旅游服务要求》(LB/T 054-2025)、《研学旅游课程与线路设计指南》(LB/T 092-2025)等标准密集落地,以及各地方“省级研学品牌培育计划”的深入推进,行业进入从规模扩张向规范发展与质效提升的关键转型期。市场需求呈现分层化、个性化特征,数字化应用成为核心竞争力。本次调研报告内容涵盖了企业发展阶段、业务类型、消费群体、人才结构、数字技术应用、面临问题及未来需求等多个维度。
by 邱磊
《报告》通过对市场发展的分析认为,研学旅游行业已进入“国家定框架、地方填内容”的政策精准落地阶段。国家层面出台的专项政策不仅明确了服务流程、课程设计、安全管理等核心领域的标准要求,更针对行业痛点提出解决方案。当前研学行业仍处于快速扩容阶段,但分化趋势已显现呈现“分层竞争、协同共生”的格局,行业正从“规模扩张”向“质量竞争”深度转型。研学旅游产业链已突破传统线性结构,形成“资源端-运营端-消费端”的协同生态,各环节功能深化且边界逐步融合。
消费者对研学产品的认知已从“新鲜体验”转向“价值判断”,理性化特征显著。
研学旅游市场整体保持增长态势,消费群体的拓展与消费频次的提升成为核心驱动力,市场正从“粗放供给”向“精准匹配”转型。经过多年实践,各区域已围绕本地资源形成差异化品牌标签,品牌化发展成为提升区域研学竞争力的核心路径。但是,当前市场存在明显的“供需错配”,高品质产品供给不足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关键瓶颈。
by 邱磊
国家政策精准赋能,引导基地高标准建设。尤其在文化和旅游部2024年印发《关于组织开展研学旅游基地品质提升试点工作的通知》以来,推动了各地在土地、资金、人才等方面形成配套支持体系,引导基地在安全规范、课程质量与服务流程上全面升级,为研学行业健康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我国研学基地数量稳步增长,运营品质持续提升,各基地依托资源禀赋,形成差异化发展路径。数字化技术已成为提升研学体验和运营效率的关键驱动力,数字化管理平台的逐步普及,推动了课程定制、安全监控与反馈评估的全流程精细化运营。基地通过整合渠道营销,有效扩大了品牌影响力,并构建起长效工作机制。
研学项目的组织主体主要包含学校主导型、博物馆主导型、机构主导型三种类型,互动体验类、实践操作类项目最受欢迎。博物馆研学呈现出教育对象精准化、教学手段科技化、学科融合深度化等特征,其未来发展有三种趋势:一是从博物馆到博物馆群,促进研学项目的区域联动与资源整合。二是从分众化到定制化,逐步迈向个性化服务新阶段。三是从具身式到数智化,形成校馆协同、社会参与的开放生态,同时依托数字化平台促进研学资源公平共享。四是从全民教育到全纳教育,为身心障碍观众和特殊人群设置特殊教育项目。
研学行业的人才需求已从“基础服务”向“复合型能力”转型,核心缺口集中在两类人才
:一是“教育+旅游”双背景复合型人才,二是数字化应用人才。研学人才供给端面临“存量不优、增量不足”的双重问题,人才供给与市场需求存在明显错位。当前研学企业的人才培养与留存机制仍存在短板,导致核心人才因“职业发展空间有限”“薪资增长缓慢”流失,人才稳定性不足制约企业长期发展。
研学旅游市场仍存在“监管滞后于发展”的问题,导致乱象频发
。“重游轻学”仍是行业普遍存在的问题,产品教育属性弱化。研学旅游的安全保障仍存在明显短板,安全风险防控能力有待提升。
《报告》建议,要从“资源挖掘-课程开发-产业联动”三方面发力,实现“差异化竞争”的核心路径。深度挖掘区域资源的教育价值,开发“在地化+教育化”课程,联动本地产业形成生态,将研学与本地餐饮、住宿、文创等产业结合,打造“研学+”消费闭环,在提升研学体验的完整性的同时,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构建“目标-内容-体验-评价”的完整课程闭环,明确各群体的教育目标,强化研学体验与成果转化,增加实践操作、课题研究、成果展示等环节,建立科学评价体系,提升研学的教育价值认可度;打破业态边界,推动“产业链内协同+跨领域融合”。资源端开放数字资源、场地资源,运营端负责课程设计与客源输送,实现“资源-运营”高效对接。深化“研学+”模式,拓展研学的服务场景与产业价值,形成多元共赢的生态格局;针对不同年龄的客群,开发特色鲜明的研学产品。增强数字技术赋能,打造沉浸式研学场景,实现个性化课程推荐、研学效果智能分析,推动研学从“传统体验”向“数智化服务”转型。
(来源:中国网 作者:伍策 元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