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简体 | 繁体 注册 | 登录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健康 >

敖虎山:健康不仅关乎个人,更是一种社会责任

时间:2016-10-17 11:07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10月17日电(刘映)近日,春雨医生创始人突发心肌梗塞去世引发业内“震惊”。“对于心脏骤停患者,如果能在救护车赶到之前,在4-6分钟内对其实施正确的心肺复苏抢救,很多生命就能得到挽救,这不仅是拯救了一个人的生命,更是给其身后无数的家庭带来幸福。”一直致力于推动心肺复苏技术普及的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秘书长、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健康产业发展分会会长敖虎山教授在接受新华网采访时表示,“更重要的是,我们要能深刻意识到健康不仅关乎个人,更是一种社会责任。在维护好自身健康的同时,传递健康理念,提高健康素养,推广健康方法,促进环境改善,共同努力才能促进人类健康水平整体提高。”

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秘书长、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健康产业发展分会会长敖虎山教授
    心肺复苏术普及存三大问题待解
    现代心肺复苏术起始于1958年美国麻醉医生Peter Safar发明的口对口人工呼吸法。1960年Kouwenhoven等发表了第一篇有关心外按压的文章,被称为心肺复苏的里程碑。二者与1956年Zoll体外电除颤法构成了现代心肺复苏的三大要素。实际上,1957年我国王源昶教授创造了胸外心脏按压术,并应用于妊娠合并急性阑尾炎患者行单次硬膜外麻醉致心脏停搏复苏成功(中华外科杂志,1957),这一成果较Kouwenhoven(JAMA,1960)早3年。可惜,未在英文杂志上报道而未被世人知晓。
    根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统计,我国每年新发心梗60万例,死亡率在三成以上。其中,80%的猝死发生在家中,以心脏猝死居多。当发生呼吸心跳骤停后,第一目击者拨打急救电话并及时进行心肺复苏是重要的抢救措施。但遗憾的是,我国面临心脏骤停患者院外心肺复苏成功率低于1%、心肺复苏技术的普及率低于1%、医务工作者向家庭成员传授心肺复苏技术低于1%的“三低”窘境,很多人由于得不到及时的心肺复苏失去生命或致残,令人痛心。
    敖虎山表示,在一些发达国家,心肺复苏技术就像驾驶技术一样,需要申请考试,经过规范培训,才能拿到证书,且证书要定期更新。目前我国的心肺复苏普及率还很低,即使是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其普及率和发达国家相比也有很大差距。
    “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拥有一支遍布全国的优秀麻醉医生团队和急救医生团队。2015年7月,我们启动‘心手相连 点亮生命’心肺复苏普及培训公益活动,让一批优秀的麻醉医生走出手术室,到群众中去培训。”敖虎山说,在心肺复苏普及推广过程中,还有诸多问题亟待改善。比如我国建筑物中的除颤仪安装比例很低,遇有紧急情况,附近很少能找到除颤仪。除颤仪是与心肺复苏技术配合使用的一种急救设备,可以更好地提高心肺复苏效果。在发达国家,公共场所、居民社区等,都安装有除颤仪。此外,很多人还存在不敢救、救不活怎么办的心理,一是源于很多人只参加过一次心肺复苏培训,遇到紧急情况时已生疏;二是施救不成功的法律责任问题,给施救者带来心理压力,担心被亲属告上法庭。还有一个问题,就是缺少心肺复苏培训规范指南,对培训的内容、流程、效果等没有统一要求。
    “对此,我们建议一是推进有关法律法规的建立,保证施救者的权益。也建议实行持证施救制度,建立心肺复苏固定培训教室及证书准入考试制度。二是推进建筑物安装除颤仪的有关规范的制订和实施。三是建立心肺复苏培训规范指南,用以更好的规范和约束培训行为。”敖虎山说。
    发挥医者积极性,医生专业能力培养需加强
    随着深化医改的不断推进,如何发挥医者积极性成为重要的着力点之一。然而,近年来,暴力伤医、医生工作压力大累倒在岗位上的事件频频爆出,其中麻醉医师严重紧缺的问题更为突出。
    “麻醉医生不止是打一针麻醉药那么简单,在整个手术过程中,术前对患者的情况进行全面了解,手术中实施麻醉,随时监控患者身体各项功能指标,随时处理出现的意外情况,使手术能顺利进行,还要保证患者术后能安全的清醒过来,防止术后各种并发症发生,在这些方面麻醉医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麻醉专家,敖虎山说,特别是随着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的井喷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很多手术病人伴有潜在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严重合并症,手术之前这些潜在病很难显现的时候,这些因素将成为手术中的“定时炸弹”,给麻醉医生带来巨大的压力和挑战,“每台手术,麻醉科医生都是最早到也是最晚走的。因为专业的特殊性,麻醉医生容不得出事,轻则损伤神经重则危及性命,所以对于麻醉科医生来说,不仅工作时间长,工作的强度和压力也是非同小可,因此麻醉医生承受的压力很大。”
    因此,做好医生的培养,提高医生的专业技术水平对于改进医疗质量至关重要。麻醉医生培养是一个综合课题,一是要做好继续教育。麻醉新理论、新技术、新药物日新月异,需要在工作中不断学习,才能跟得上科技的发展。二是培养麻醉医生的综合素质。麻醉过程要监测和处理患者的呼吸、循环系统的活动,因此要加强对麻醉医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加强相关专业学科的学习。同时要加强医德、团结协作精神的培养,要有高尚的医德,与团队良好的配合,才能顺利完成手术。三是要鼓励麻醉医生从事科研工作。鼓励麻醉医生从大量的临床实践入手,开展医学研究。四是要进行国际交流。让麻醉医生学习借鉴国际前沿的医学技术,展示我国的研究成果。五是要加强基层麻醉医生的培训,提高麻醉医生的整体水平。为此,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专门成立基层委员会,在全国进行免费基层医生培训活动,目前已实施10多场培训。
    大健康被赋予“新内涵”,有助提升百姓“获得感”
    目前,国家正在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并提出大卫生、大健康理念。但到底什么是大健康?敖虎山表示,大健康不仅仅是长寿那么简单,时代赋予了大健康新的内涵。首先是身体健康,目前的医疗还局限于疾病诊疗,新理念更为关注预防与预后两个领域,关注日常的健康。随着现代生活方式带来的压力、紧张、焦虑、抑郁等一系列问题,健康心理成为大健康概念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健康心理包括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与社会环境很好的融合、承受压力的能力等。
    “我们可以在专业医学技术指导下,运用现代科技产品和方法,学会与压力共存,有阳光的心态,充满正能量的心理,促进健康心理的形成,这不仅是健康的一方面,更是每个人实现自己社会价值的重要基础。”敖虎山说,大健康还包含环境因素,健康程度与环境好坏息息相关。清洁的空气、安全的水、无污染的土壤,能为人们提供安全而健康的食品,都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城市、一个乡村环境是否健康的重要指标。还有重要的一点是健康素养。要提高人们对健康的认识,从被动变为主动的改善健康。这包括能掌握基本的健康知识,了解先进的健康理念,获得健康信息并准确理解,并运用信息和科技,自觉地去加强健康管理,主动改进生活方式,提高身体、心理健康水平。
    随着健康产业的快速推进,老百姓个体健康的“获得感”也会日益加强。一是促进疾病诊治。产业发展能推进医疗的进步,能更快速地转化为生产力,提供更加精准的诊断和治疗,有更高的治愈率,一些不治之症将被攻破。二是能为百姓提供更多更好的健康产品。三是越来越多健康新技术与服务走入普通百姓身边。个性化的健康咨询与管理、基因检测、康复护理、养生调理等将使更多人受益,有更多适合自己的健康管理方式。四是能为解决养老问题带来更多解决对策。在医养结合养老、居家养老、养老护理、养老机构改革等方面,将会有更多产品、服务及解决方案出来。这些都会逐步缓解老龄化带来的压力,提供更加便捷、人性化及更加经济的养老保障,为更多家庭带来幸福感。
(责任编辑:永吉)
------分隔线----------------------------

人民在线新媒体| 人民在线杂志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网站声明 | 法律顾问 | 人员查询

人民在线新媒体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主办:人民在线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复兴门内大街45号4号楼(国务院国资委商业机关办公大楼) 香港湾仔骆克道315-321号骆基中心23楼

ICP备案号:京ICP备12036689号-1 京公安网备11010502022275